形态描述
形态小形种,盘直径大者6mm,腕长约为盘直径1.5~2.0倍。盘背面盖有大板,中背板很大,呈五角形。周围有5个梯形辐板。各辐板的外侧有3个板:内侧二个较小,半圆形,外侧一个较大,呈盾形,并把辐盾分开。各间辐板有2个大板,内侧一个为五角形,外侧一个位于盘的边缘,呈长方形。背面板的板面均平滑,但间辐部边缘的长方形板,板面粗糙,具细颗粒。辐盾形状不规则,长和宽相等,仅外端相接。腹面间辐部盖有小的半圆形鳞片。生殖裂口大,生殖疣明显并和背面腕栉相连。
口盾大,五角形,长为宽的2倍,内角尖锐,外缘突出,侧缘凹进。侧口板大而呈长方形,彼此相接。口板长,和侧口板平行。口棘5个,外侧二个宽,长方形,内侧三个小而尖锐。
腕短,逐渐变细。第一背腕板最大,扇形,宽大于长。第二至第三背腕板梯形。上述三板背面鼓起,彼此相连。从第四板起,形变小,菱形或三角形,外缘突出,彼此分离。第一腹腕板大,三角形,角截形。以后的腹腕板四角形或八角形,彼此相接。从第七或第八板以后,板变小,六角形,彼此隔开。
腕基部有6~7个圆锥形小腕棘,长小于腕节的1/2。盘内腹面的2~3个腕棘,末端显然较宽而钝。第二口触手孔大,每边各有3~4个触手鳞。以后的2~3节的触手孔仍然可辨,每边各有2个触手鳞。再后的触手孔就变小,触手鳞也变少。从第七或第八触手孔起,便只有1个触手鳞。
口盾大,五角形,长为宽的2倍,内角尖锐,外缘突出,侧缘凹进。侧口板大而呈长方形,彼此相接。口板长,和侧口板平行。口棘5个,外侧二个宽,长方形,内侧三个小而尖锐。
腕短,逐渐变细。第一背腕板最大,扇形,宽大于长。第二至第三背腕板梯形。上述三板背面鼓起,彼此相连。从第四板起,形变小,菱形或三角形,外缘突出,彼此分离。第一腹腕板大,三角形,角截形。以后的腹腕板四角形或八角形,彼此相接。从第七或第八板以后,板变小,六角形,彼此隔开。
腕基部有6~7个圆锥形小腕棘,长小于腕节的1/2。盘内腹面的2~3个腕棘,末端显然较宽而钝。第二口触手孔大,每边各有3~4个触手鳞。以后的2~3节的触手孔仍然可辨,每边各有2个触手鳞。再后的触手孔就变小,触手鳞也变少。从第七或第八触手孔起,便只有1个触手鳞。
大小
生物学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讨论 胎生盖蛇尾S.vivipara和塑雕盖蛇尾S.scuclpta的形态十分相似,Chang,Liao et al.,(1964)曾把黄海的塑雕盖蛇尾误订为胎生盖蛇尾。重新研究发现分布于黄海的标本应为塑雕盖蛇尾,东海和南海的标本应为胎生盖蛇尾。
标本信息
模式标本产地 日本相模湾,水深140~180m。 观察标本 58个,东海和南海,水深110~165m,细沙底,1959,1975~1981,底栖生物组用拖网采。